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正文

能吃苦是沙子口本地人对这群生活在身边的四川人的一致评价

2021-12-23 07:55:12   来源:东方网

你知道吗。

在青岛崂山有一个群体

在青四川人

他们走出大山来到海边

咱们吃的好多海鲜

都是他们出海捕捞的

码头上响起川音

瓜娃子,快快给我扔过来…你莫急,还没搞好咧在崂山街边听到的全是四川方言,你一定会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

从最早踏足青岛算起,这群来自四川的渔者在崂山生活已有40年时间了,如今有3000多名四川籍渔民常年聚居在崂山沙子口周边的渔村里,除了出海捕鱼,也在青岛上学,打工,形成一个四川渔民的小圈子,也因为他们的吃苦耐劳,目前已成为当地近海捕捞的主力军。

沙子口码头周边居民区的胡同里,都有四川籍渔民在补网。

沙子口桥往东沿着南九水河入海口这条300米左右的小路上,这些四川人因为都是亲戚或老乡,彼此之间完全没有生疏,男人们在船上,互相喊着帮忙搭把手,检修着船只,准备着工具,还不忘互相开个玩笑,女人们坐在一堆渔网中间,忙着缝补,互相之间聊着这几个月在外打零工的收获,孩子们也聚在一起,玩着追逐和躲藏的游戏。

饶绍军展示自己出海用的排钩。

出了名的能吃苦

能吃苦是沙子口本地人对这群生活在身边的四川人的一致评价从10多年前开始,本地人就开始陆续上岸了,因为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,本地人享受到了更多的福利待遇,很少有人再愿意出苦力,逐渐转型去做较为轻松的贩卖海鲜,开渔家宴等其他相关的产业

一名四川籍渔民在岸边修补网具。

曲先生说,我们本地人还做渔民的,多数是在经营更大的船,也就是只当船老板,出海捕鱼的都是雇工,这些大船都是出远海,出去一趟得半个多月甚至1个月,花费的成本高,但带回的收获也多曲先生告诉记者,四川籍渔民多是以家庭成员为单位,开中型渔船出近海,当天来回,带回的海鲜相对及时,新鲜,价格也不高

沙子口街道居民胡中宝说,这些四川籍渔民租住的多是本地居民待拆迁的老房子,面积小,条件简陋,但他们依然生活得很快乐。

沙子口码头上,四川籍渔民在整理渔船揽绳送到船上。

当渔民算跨领域

在老家种地只够吃,没的剩我们没什么文化,只能靠下苦力挣钱,能有吃有剩就满足了,你看现在就比在家好这个朴素的梦想是吕广伟16岁来到青岛讨生活的理由1989年,他跟着村里的人来青岛,很深刻的记忆是当时从家里带了50元钱出门,除去35元的车费,怀揣15元开始在青岛寻梦

一名四川籍渔民整备船只准备出海。

最先在崂山石老人附近的采石场打工,因为那时候很多老乡就在那里,能赚到钱吕广伟说,靠着在采石场的打拼,吕广伟积累下人生的第一笔财富,1994年就娶上了老家隔壁村的姑娘结婚后,媳妇也跟他来了青岛,虽然租的房破旧,但也算在青岛安家了,转眼间在青岛已经30多年了,也已经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

沙子口码头内,一名四川籍渔民在端详着自己的渔船。

不愿提及的海上

我们都是出近海,远了船当天回不来,主要是在潮连岛海域捕鱼,最危险的一次出海返航时遇上大风,原本2个小时的路程,我开着小船跑了5个小时才返回码头尽管出海经常会遭遇风浪,但是吕广伟呵呵一笑,他说,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风里来浪里去的生活

沙子口码头内渔船整装待发迎接开海。

虽然吕广伟说起来轻松,但海上的滋味也只有他们这些渔民才能知道,这似乎是一个他们在心里不愿意提及的话题。

带我来的本村大哥和他的儿子,10多年前就一起‘留’在了这片海域,我还记得那天风很大,我早晨在码头转了一圈没出海,下午就传来了噩耗老宋说,那天有半数的渔民没有出海,出海的渔民多是像这个大哥家一样,经济条件相对更差一点,想在海上寻找更多的机遇出海的渔船少,可能出去后的收获更多,带回来海鲜的售价更高

沙子口码头附近,妻子在沙滩上关注着丈夫。

吕广伟的儿子在2015年就曾遇到过一次危险,收网时不小心失足掉进海中那天风大浪急,即使会游泳也无济于事,幸好他反应比较机敏,抓住了渔网的一角,我赶紧抓起抄网递过去,他抓住了吕广伟说,经历此事后他的儿子再也没上船,他心疼这唯一的儿子,也没有劝说,儿子现在已经转行做了网约车司机

四川籍渔民群体中谁家有工作,都能一起来帮忙。

已经回不去的老家

不管过得庸庸碌碌还是风生水起,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的话题:他们来自大山,他们都保留着自己的根,当他们老了怎么办多数已经上岸的渔一代依然生活在这里,四川资阳的老家,成了他们回不去的家

沙子口码头周边很多空地有四川籍渔民在补网。

孩子们全都在这里,我自己回去也没意思,家里已经没有近亲属了四川籍渔民老胡说,他们几乎算在青岛安家了,从他的父母去世后,已经10多年没回老家了,两个儿子每人有一艘渔船,三个孙子和孙女都已经考上大学了,他们把青岛当成了家

在外漂泊多年,疏离的故乡,老家似乎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地方总想回去,但是来回路费加上给亲戚买东西,没个上万块是过不了年的,再就是父母都已经去世,孩子们都在青岛,回去的心已经淡了四川籍渔民老宋说,虽然他前些年还用积蓄在老家买了套新房子,但他发现自己更习惯青岛了

沙子口码头内渔民在整理渔船上的装备。

川音渐淡的渔家后代

沙子口码头上,几名七八岁的孩子在岸边玩游戏,他们讲的是清一色的标准普通话,只有当远处的家长用四川话呼喊他们时,才能让人知道他们是四川籍渔民的孩子,也可以称之为渔三代。

上个世纪80-90年代来的渔一代年龄多在60岁左右,他们多已退休上岸,其中少数已回老家,多数仍在沙子口辅佐着他们的渔二代,

目前沙子口的多数船老大都是渔二代,他们大多是从年幼时就跟着父辈来到青岛,一直生活在这里,

渔三代则少有人还从事捕鱼的行当,已经开启了融入本地社会方方面面工作的路,

少有的渔四代也不会再从事和捕鱼相关的工作。

沙子口街道驻地,这几年有多家川菜馆陆续营业。

现在,渔三代们已经鲜有从事捕鱼工作的,他们中年龄大的在30岁左右,年龄小的多在七八岁孩子们主要分为几种情况,一种是考上大学的,另一种是没考上大学的,分布在沙子口周边或青岛市区,从事快递,外卖,服务员等工作还有就是仍在上小学,中学的小孩子四川籍渔民姚先生说

沙子口码头附近,四川籍渔民的孩子在玩游戏。

在本地上学,就业,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更深层次地融入,他不愿意回老家,他生在青岛,长在青岛,习惯不了老家的生活了四川籍渔民王勇告诉记者,儿子出生在青岛,今年13岁了,对四川资阳市的老家基本没有印象,偶尔假期回去看望爷爷奶奶,总是嚷着快回青岛

沙子口码头附近,妻子在沙滩上关注着丈夫给自家的渔船刷漆准备出海。

版权声明: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!
版权所有: 中国汽车观察网 (2012- )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19539号-11